大明王朝观后

中文圈正在热议一部神剧,大明王朝1566. 该剧布局精妙。堪称中国电视剧制作的巅峰。该剧成于2007。可以说是那个正在远去的时代给后人留下的一个珍贵的纪念品。这比现在连朝代名都要虚构(比如“成朝”)的所谓历史剧要上了不止一个层次。

 
注:大明王朝甫一问世,即遭冷遇。却在十多年以后枯木逢春,迎来热播,观众好评如潮。迟到的热播,带动了无数网络热议。谨择其一分享。

这部剧可看性很强。虽然当中有不少编剧的发挥。但是能够做到这样已经很难得了。 全剧围绕明朝中后期倒严和海瑞的命运展开。揭示了许多官场沉浮,人情世故。这里不做评论。值得评论的恰好是现在所有评论不点的地方。 中华帝国的维系及道德所起的作用。这部剧实际上是一部反思制度作用的好剧。

剧中借胡宗宪口,诘问,那个曾经一起谈论阳明心学的赵贞吉何在? 赵贞吉的人生道路和海瑞的反差很大。赵贞吉进士及第。从抱有远大理想的年轻学者,变成圆润通达的官场老手,随后入阁拜相。 海瑞举人出身。直言进谏。一生清贫。

图:赵贞吉(徐敏饰)

图:胡宗宪(王庆祥饰)

历史上对海瑞的评价远不如该剧高。海瑞守贫应当没有什么异议。他在官场左冲右突颇有手段,也应当符合事实。 但是历史上的海瑞并没有能够给老百姓干多少实事。电视剧里也很无奈地反映了中国政治一个可悲的定律:它所提倡的道德,与实际操作是背离的。也就是所谓外儒内法。 真正关怀民间疾苦就是官场生涯灾难的开始。

图:海瑞(黄志忠饰)

图:海瑞像

而海瑞这样一个清官的命运,由于浑君嘉靖的干预而最终出现戏剧性的改变。 明朝是一个很奇葩的朝代,也是研究现代中国政治的起点。这个朝代多奇葩皇帝,也有许多被史书记载为铁骨铮铮的能臣。但是这些能臣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多少福祉。

而这种悖离,正是制度性的。历代中华帝国,它所推崇的道德标准,是对各种“贪官”治罪的依据。而要维护帝国,却需要悖离这种冠冕堂皇的道德标准的“圆润通融”。 各地选拔的才俊,不会服务自己的乡里,而是会历练成为赵贞吉这样充满“大局观”异地为官,对治下人民心狠手辣的能臣。

这在西方,尤其是英美是匪夷所思的。 美英的社会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 我们都知道亚当斯密写了国富论,是为西方市场经济的开山之作。而亚当斯密在写国富论以前还写了一部巨著,道德情操论。

图:亚当斯密

市场经济首先建立在道德基础上。 市场产生的财富,是西方政治权力的基础。这一点,从古罗马的历史中就能看出。 中国古代开始的法家,把政治权力的根源归为来历不明的武断暴力。而至少从罗马开始,西方政治的基础就是财富。 这可以说是东西方政治理念的的一个根本分野。

把财富的源流归结为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传承了罗马以来西方政治事件传统的,英美制度历久不衰的根源。 当道德得到了这样的地位,成为国家力量的基石,秩序才变成可持续的存在。法治的发育才有了基础。

把财富的源流归结为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传承了罗马以来西方政治事件传统的,英美制度历久不衰的根源。

当道德得到了这样的地位,成为国家力量的基石,秩序才变成可持续的存在。法治的发育才有了基础。

那么东亚的民间社会,是不是可以生存繁荣于西方的社会这样的构造呢? 当然,回归伟大强国以前的香港,今天的台湾,日本都可作为参照。它们并不完美,但它们都实现了有效的自我净化。 符合道德,才能持久,在这些社会是可以做到的。而在伟大中华,符合道德则等同于迂腐,不知变通,死板,自取灭亡。

这种中华帝国治理结构催生的道德悖离,是中国大量制度问题的致病基因。 而这绝非官员胸怀苍生能够解决。就像海瑞,即使他安贫乐道,胸怀黎民,民众在他的治理下依旧吃足苦头。 中华不可持续,由此可见一斑。

讨论中华帝国,实际治理,与道德的背离,还有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是黄仁宇的巅峰之作。 但是黄仁宇不能免俗的是他的大历史观。大历史观实际上就是历史决定论。历史决定论也就是历史我的意愿就是道路论。 另外一个历史决定论的代表作就是孙中山的军政训政宪政。

它们背后都折射出中华帝国结构与秩序的冲突。这种冲突以道德的背离体现出来。在有秩序的地方,符合秩序的也就是道德的,也就是能够生存的。在秩序崩坏的地方,符合道德的就是优先遭到淘汰的。维持中华帝国,与现代化秩序确立矛盾不可调和。于是孙中山天才的“发明”了军政训政宪政。

它承认当下形态违反道德,承认未来必须走向宪政,但是为自己找来两块遮羞布,叫做军政、训政,于是,引进俄国步枪,发动武装叛乱,一下子就变得高大上。诸如此类的中华“智慧”不胜枚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贪恋权位与当下利益的同时,虚伪地向道德致敬。

还是法王路易十四性情中人: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这句话有一句现代中华版:把问题交给后人。后人比我们更有智慧。

读者评论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