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山的诅咒(二)

中文圈对世界历史随心所欲瞎注解,在维基纳迪尔莎建立的阿芙莎儿王朝(Afsharid dynasty,1736–1747)的注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短短一句话,三个明显的错误。

阿夫沙尔王朝

第一,是对纳迪尔莎之死交代不清。第二,说艾哈迈德沙·杜兰尼(Ahmad Shah Durrani)试图取得皇位非常牵强。第三,说杜兰尼“成功地夺去了纳迪尔沙的部分宝藏”不符合历史事实。

说到光之山,就要谈到它特殊的起源。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波斯都把它当作国宝。同时,它又是一颗给拥有它的统治者带来诅咒和厄运的宝石。在印度,光之山有时在印度的传说中有时会与一颗叫做赛扬曼塔卡(Syamantaka)的宝石联系起来。印度教经典薄伽梵往世书(Bhagavata Purana)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

图:薄伽梵往世书(Bhagavata Purana)

太阳神被向他虔诚祈祷的古印度雅度国国王萨特拉吉特(Satrajit)感动,它下凡将自己的智慧化作宝石,交给萨特拉吉特。这颗宝石就是赛扬曼塔卡。萨特拉吉特又将宝石赐给自己的弟弟,普拉西納(Prasena)。有一次普拉西纳带着赛扬曼塔卡进森林打猎,被狮子连同宝石一道吃了。

吃了普拉西纳的狮子,又被熊王贾巴万(Jambavan)所杀。贾巴万受到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庇佑。罗摩正是印度教三大神毗湿奴(Vishnu)化身之一。 对毗湿奴忠心耿耿的贾巴万将宝石交还给毗湿奴的另一个化身黑天(Krishina)

图:熊王贾巴万

图:罗摩王子

图:毗湿奴

印度教有三大至高神。梵天负责创造。毗湿奴负责保护,湿婆负责毁灭。

Image

图:梵天(Brahma,左)负责创造。毗湿奴负责保护,湿婆(Shiva,右)负责毁灭

这颗宝石传世,许多印度人相信它就是日后的光之山。 印度人相信宝石中红宝石和尖晶石会给人带来好运。钻石却可能给人带来厄运。莫卧儿帝国时代,什么人能够佩戴怎样的宝石有严格的规定。一般人是不能佩戴红宝石和尖晶石的。至于钻石只能由女性统治者佩戴。男性统治者佩戴就会找来灾难。

话说1739年,纳迪尔莎洗劫了德里莫卧儿王宫,满载1万辆大车的珠宝离开印度,回到波斯。史载纳迪尔莎把珠宝藏在了他设在今伊朗古昌(Quchan)的行宫。那里属于呼罗珊地区,靠近纳迪尔莎老家。

攻占德里是纳迪尔莎军事和政治生涯的顶峰。也是莫卧儿帝国分崩离析的开始。历史学家达尔林浦尔评论,莫卧儿帝国遭此一劫,就像一面镜子从三楼坠落,砸了个粉碎。

二百多年积攒的财富被洗劫一空。帝国威严扫地。无数印度城邦,诸如海得拉巴(Hyderabad),斋浦尔(Jaipur),阿格拉(Agra, 泰姬陵所在地)纷纷事实独立。

回到波斯,纳迪尔莎挑出两件最珍贵的宝石随身佩戴,光之山和著名的帖木儿红宝石(Timur ruby,图)。 帖木儿红宝石原为帖木儿帝国的创立者帖木儿拥有。而来萨非王朝获得了这块宝石。萨非王朝鼎盛时期,苏丹阿巴斯大帝将其赠送给莫卧儿第四任皇帝贾汗吉尔。

图:帖木儿红宝石

回到波斯的纳迪尔莎变得日益残暴猜忌。他每天都担心自己被暗算,竟然怀疑自己一个儿子谋反。他授意手下把儿子的眼睛带来给他看。 手下竟然把纳迪尔莎儿子的眼睛挖出来,放在盘子交给纳迪尔莎。纳迪尔莎突然意识到自己冤枉了儿子,大哭:父子连心啊。

纳迪尔莎接手的波斯已经千疮百孔,积重难返。光靠一个军事强人,简单粗暴,回天乏术。 而纳迪尔莎的刚愎自用常常火上浇油,激化矛盾。

伴君如伴虎,纳迪尔莎的一些近臣开始密谋刺杀纳迪尔莎。1747年6月20深夜。纳迪尔莎正与自己的宠妾在古昌行宫同寝,卫队长萨拉赫贝伊(Salah Bey)持剑闯进卧室,一剑砍中纳迪尔莎。

前后15个刺客鱼贯闯入纳迪尔莎寝宫。在一只手被刺客砍掉以后,纳迪尔莎仍然持剑反击,砍死两个刺客,最后力尽死于乱刀之下。这时候,宫中乱成一片。古昌行宫此时还有大约8000大车莫卧儿帝国的珠宝。群龙无首的纳迪尔莎禁军一下变成了贪婪的群匪,冲进行宫大肆哄抢。

这时候,纳迪尔莎的一个老婆朱姬找到纳迪尔莎精锐的阿布达利骑兵团的统领艾哈迈德沙·杜兰尼(Ahmad Shah Durrani),临危不乱的朱姬许诺,只要你保证今晚女眷不被乱兵糟蹋,我会把光之山钻石交给你。

图:艾哈迈德沙·杜兰尼(Ahmad Shah Durrani)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的父亲是阿富汗普什图阿布达利部落的首领。1716年,赫拉特(Herat)地方的阿布达利部落起义,围绕赫拉特地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萨多扎伊苏丹国(Sadozai Sultanate of Herat)。杜兰尼的父亲被推选赫拉特地方总管。1732年,已是王朝末年的萨非波斯派兵镇压了这场起义。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跟着难民逃亡到坎大哈。生活窘迫,不得不靠乞讨和行窃维持生计。结果被抓进了监狱。1738年,纳迪尔莎攻克坎大哈,提审了狱中关押的杜兰尼,发现他举止儒雅,气宇不凡,是个人才,破格将他从狱中放出,留在身边。

阿布达利部落骁勇善战给纳迪尔莎留下深刻印象。纳迪尔莎让杜兰尼帮助组建阿布达利骑兵团。这支部队日后成为纳迪尔莎攻难克险的一把尖刀。1739年,纳迪尔莎在卡尔纳尔击破6倍于己的莫卧儿军团,阿布达利骑兵居功至伟。

用人不拘一格的纳迪尔莎对杜兰尼的才干欣赏备至,把杜兰尼当作心腹精心栽培。到1747年,杜兰尼麾下阿布达利骑兵团已经成长到4000多人,是纳迪尔莎须臾不离的近卫御林军。但刺杀纳迪尔莎谋划得非常机密,以至于阿布达利骑兵团也蒙在鼓里。参与者都是纳迪尔莎的贴身警卫。

杜兰尼没有保住纳迪尔莎,却保住了全部女眷。朱姬把光之山作为酬劳给了杜兰尼。纳迪尔莎一死,他建立的阿芙莎儿王朝哗啦啦倒下。各地纷纷重新割据。天下大乱,英雄逐鹿。

杜兰尼回到阿富汗故地,找来各个部落长老。共商阿富汗重新建国大业。

普什图人保持这个政治传统有着几个世纪的历史。这是2022年3月15日上传的视频,巴基斯坦普什图部落领袖马哈穆德汗阿卡扎伊(Mahmood khan Achakzai)在普什图议事大会上发言。

史载,1747普什图议事大会开了9天。杜兰尼面临一位强劲的竞争对手,究竟该选谁众议纷纷。苏菲长老莫哈迈德萨比尔汗(Mohammad Sabir Khan)一锤定音,率领与会代表推选杜兰尼。见杜兰尼还在犹豫,萨比尔汗将两小捆小麦和大麦放在杜兰尼的缠头上,按照阿富汗的传统,确立了杜兰尼最高领袖地位。

图:杜兰尼加冕

杜兰尼被确立为阿富汗最高领袖的场景被画下来。2021年8月15日,半岛电视台报道塔利班进入喀布尔总统府时,墙上挂的就是一个版本的杜兰尼加冕图。

杜兰尼登基后,马上挥师东进,拿下卡拉特(Qalati Ghilji)喀布尔和今巴基斯坦重镇白沙瓦。 1749,莫卧儿第13任皇帝艾哈迈德·沙·巴哈杜尔(Ahmad Shah Bahadur)将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和整个旁遮普(包括印度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地区割让给阿富汗。杜兰尼王朝同莫卧儿王朝暂时以印度河为界。

中文圈深受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部分后发西方语境影响,一般认定比如民主宪政是人类历史不断超前晋级发明或者引进的先进文明。 而2008年以后出现的所谓中文圈保守化,又把这个推向另外一个极端,断言只有复古,或者更加确切地说,对于古代西方基督教的仿古,才能实现民主宪政。

两个论点共享一个假设前提:走向现代政治文明的进程,传统是必须被移除或者置换的绊脚石,而不是构筑现代政治文明的地基。

此前关于日本转型的讨论,可供参考。日本的成功实践,是一个难得的历史印证:

历史通过各国转型一再测试证明的路径,却是已经证明可取的先例,同以历史传统为代表的自发秩序结合,是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成功的关键。先联邦后转型的努力,包括奥斯曼土耳其,俄罗斯在内的大地区都尝试过,结果惨不忍睹。中华民国(1927)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列宁党国先后在苏联支持下建立,本身就是路径失败的历史证明。

同样,所谓中国基督教化,它怎么把自己转化成中国的传统呢?到哪里去建立无数涉及各种民事纠纷,外交缔约的有约束力先例呢?这种完全脱离传统的构想,只能是水上浮萍。

这里要指出的所谓传统是指有效的可复制的,符合现代政治文明要求的治理和仲裁先例,而非上海精赤之类的民国派笃信的中华帝国神话。这些神话只是帝国主义的梦呓与谎言,跟真正的传统没有什么关系。

论诚实质朴和见识务实,田园基和民国派真赶不上还常常唠叨几句如何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中共。

我们来看阿富汗。它内部铲除伊斯兰势力的努力,汇聚成1970年代的改革。共产主义因此被许多进步人士追捧,直到最后引入苏联的力量。

经过将近50年的折腾,生灵涂炭,苏联败绩,美国也不得不撤出,最后屹立不倒的,还是以普什图部落议事大会Loya Jirga为代表的古老传统。 这和今天亚洲最现代化,政治文明水平最高的日本满街和服的现象实际上遵循着共同的历史逻辑:历史传统形成的自发秩序,可利用却不可战胜。

人类大帝国裹挟海量资源与自发秩序的永恒较量中,看似粗陋愚莽的自发秩序总是笑到最后。无论是笃信类似马克思主义社会不断向前进步,和类似刘晓波与所谓中华田园基督徒的仿古西方派,都被历史无情嘲讽。不幸的是,历史的嘲讽,常以千百万人,多少代的人头滚滚,流离失所,累累白骨堆砌写就。

杜兰尼在建立阿富汗部落联盟,进而建立杜兰尼王朝的时候,戴着光之山。光之山是杜兰尼整合阿富汗各部的象征, 也就此成为阿富汗人心中的国宝。 杜兰尼帝国鼎盛的时代,北抵中亚的布哈拉,南达阿拉伯海,东邻莫卧儿帝国,西到波斯部分地区。幅员不亚于关内十八省。是当时雄踞中亚的强国。

光之山同样给杜兰尼带来诅咒。这里首先要提一下印度马拉塔帝国(Maratha Empire)。 马拉塔帝国又称马拉塔联邦(Maratha Confederacy)。它是由一群说马拉塔语的南亚印度教武士建立的一个网络。网络的节点就是一个个建立在山岗上的要塞 。

马拉塔帝国的兴起之73年后,杜兰尼帝国创建。如果我们用时间轴来类比,假如缔造马拉塔帝国的印度教武士是武昌首义革命军,那么杜兰尼帝国的开国将相就是第一批下深圳的改革开放弄潮儿。

图:马拉塔要塞

马拉塔联邦由希瓦吉(Chatrapati Shivaji Maharaj)创建于于1674年。希瓦吉父亲是印度南部的比贾普尔苏丹国(Bijapur Sultanate,德干高原17世纪印度政权)的贵族。

图:希瓦吉(Chatrapati Shivaji Maharaj)

图:南亚次大陆南部德干高原上的政权

比贾普尔苏丹国,又称阿迪勒·沙阿王朝(Adil Shahi Dynasty)是一个阿拉伯贵族建立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政权。 随着莫卧儿帝国的扩张,比贾普尔被渐次吞并。 但莫卧儿帝国锐不可当的表象下,一股新兴力量正在集结。那就是一波三折中顽强生存扩张,由印度教武士组成的要塞网络马拉塔。

也许是因为父亲和比贾普尔王朝的关系日益恶化,希瓦吉很小就成为反抗比贾普尔苏丹国的游击英雄,十六岁就率弟兄们夺取一座山上的要塞。 接下来,正赶上比贾普尔苏丹国的老苏丹莫哈茂德阿迪尔汗(Mohammed Adil Shah, Sultan of Bijapur)病重,朝局紊乱。游击小将希瓦吉大显身手,一路攻城拔寨,手里的山间要塞越来越多。

图:莫哈茂德阿迪尔汗(Mohammed Adil Shah, Sultan of Bijapur)

1648年希瓦吉被已经投靠莫卧儿帝国的比贾普尔苏丹国再次抓获。 次年获释。 希瓦吉的父亲此时也被比贾普尔苏丹国关押。 希瓦吉沉住气,收敛锋芒,熬到父亲获释重披征袍。

这里我们就能看到古代印度南方穆斯林政权和中华帝国政治文明的差距。 比贾普尔苏丹国是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政权,造反谋逆的希瓦吉没有像在中国造反那样被诛灭九族。 这些现实博弈中上历练淘汰出来的精英人物,被当作社区组织的凝结核保存下来。迈向现代政治文明,这样的凝结核对转型成功至关重要。

而且,不仅是希瓦吉,其他追随他的印度教徒马拉塔武士,造反被穆斯林政权抓获,也没有如同中文圈传说的那样,被强制同化。相反,按照中华标准,他们得到了非常宽大的优待。

势力日益壮大的希瓦吉义军终于迎来一场硬仗。比贾普尔苏丹国倾全国之兵,由名将阿芙扎尔(Afzal Khan图)率军在南亚次大陆东南的普拉塔嘉德要塞(Pratapgad,右图)将希瓦吉主力团团围困。众将有不少动摇。希瓦吉看准了阿芙扎尔虽然骑兵强大,但缺乏攻城器械的弱点,决心坚守。双方相持数月。急于决胜负的阿芙扎尔提议两人决斗。

图:阿芙扎尔(Afzal Khan)

图:普拉塔嘉德要塞(Pratapgad)

1659年(清顺治16年)11月10日,希瓦吉慷慨赴约,手刃阿芙扎尔。随即挥军掩杀,大破比贾普尔军。

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已经是比贾普尔苏丹国宗主国的莫卧儿宫廷开始出手干预。原来在莫卧儿帝国鼎盛时期,一直试图征服南方德干高原上的三个穆斯林苏丹政权。尤其是莫卧儿帝国第六任皇帝皇帝奥朗则布 (Aurangzeb, 1618-1707) 一直在不断进兵,企图控制南印度。新兴的马拉塔军事力量,让莫卧儿如芒在背。

图:奥朗则布

1660年,比贾普尔苏丹国启用名将西迪简哈尔(Siddi Jauhar)围剿希瓦吉。 简哈尔找来东印度公司的掷弹手和炮兵围攻希瓦尔据守的的潘哈拉要塞(Panhala Fort,右图)。攻城部队还打起了英国人的旗帜。

图:西迪简哈尔(Siddi Jauhar)

图:潘哈拉要塞(Panhala Fort)

经数月苦守,希瓦吉向简哈尔求和。希瓦尔交出潘哈拉要塞,简哈尔放了一条生路,让希瓦吉部队撤出。

13年以后,1673年希瓦吉将重夺潘哈拉要塞。

正当希瓦吉和比贾普尔激战正酣,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派遣舅舅希斯塔汗(Shaista Khan)率领15万大军进攻希瓦尔另一侧。莫卧儿大军中有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炮兵部队。控制分布于南印度的各个要塞是希瓦尔战略核心。 打破这个网络就要它上面一个个战略支点。 希斯塔汗的大军步步紧逼,希瓦吉手里的重镇普恩(Pune)陷落。

图:印度地图

图:普恩市今日远眺

遭到贾普尔和莫卧儿两支军队夹击,1663年,处于战略退却中的希瓦吉仍然找准机会,率部偷袭希斯塔汗大营,杀死了希斯塔汗的儿子。

奥朗则布震怒,增派大将贾依辛格(Jai Singh I)率生力军15万助剿。

面对莫卧儿帝国如潮攻势,1665年6月11日,希瓦吉同代表莫卧儿的贾依辛格签订普兰达尔协议(Treaty of Purandar), 同意将自己控制的35个要塞中23个交出,同时赔偿莫卧儿帝国军费40万枚金币,并答应归顺莫卧儿,成为藩属。

图:签订普兰达尔协议(Treaty of Purandar)

此时,北方的杜兰尼帝国兴起。莫卧儿帝国北方边境日益吃紧。1666年,奥朗则召见希瓦吉,打算派他作为藩属赶赴坎大哈前线为帝国戍边。没想到希瓦尔并非池中之物,双方话不投机,大吵起来。奥朗则布一怒之下软禁了希瓦尔。

希瓦尔则略使小技,让属下准备大量精美糖果派发给自己软禁地阿格拉(Agra, 泰姬陵所在城市)的穷人。一时间市面上人潮翻滚,希瓦尔将自己则藏在一个装糖果的大篮子里,趁乱逃出阿格拉。

此时坎大哈仍然在莫卧儿帝国控制下,几十年以后,随着莫卧儿帝国衰落,坎大哈将成为新兴的杜兰尼帝国的首都。

中文读者不妨类比明朝中期经略女真。这个阶段,阿富汗各部落,处于明朝中期女真部落类似的生态位。他们此刻虽然还没有迎来自己的努尔哈赤,但躁动已在孕育。

之后数年,莫卧儿忙于在北方摆平阿富汗部落,无暇调集重兵来围剿出逃的希瓦吉。 希瓦吉审时度势,也不有急于举起反旗,而是通过莫卧儿重臣贾斯万特辛格(Jaswant Singh)充当中间人来和莫卧儿周旋,双方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微妙的平衡,养精蓄锐,静待时机。

图:贾斯万特辛格(Jaswant Singh)

杜兰尼帝国建立,莫卧儿北方边境压力爆表,帝国军事力量都调往北方前线。南方空虚。

希瓦吉趁机重新起事。 此前交给莫卧儿的要塞一一夺回。1674年6月6日,已经兵雄势大的希瓦吉按印度教仪式举行了盛大的加冕典礼(图)。与莫卧儿帝国在南亚次大陆上分庭抗礼的马拉塔帝国(Maratha Empire)诞生。

图:1674年马拉塔帝国建立,希瓦吉按照印度教礼仪,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1680年一代枭雄希瓦吉病逝。

1707年,他的老对头奥朗则布去世。

此后,马拉塔帝国在印度次大陆同莫卧儿博弈,逐步从战略防守转入战略进攻。

奥朗则布去世以后32年,1739年,纳迪尔莎率大军横扫莫卧儿帝国, 攻占并且洗劫德里。从此以​​后,莫卧儿帝国对于印度北部的控制名存实亡。 马拉塔人趁虚而入,逐步成为不仅是印度南方,而且是北方的实际控制者。他们与纳迪尔莎身后新兴的杜兰尼帝国与迎头相撞。

16世纪开始,伊斯兰军队已经普遍热兵器化。历史上奥斯曼土耳其,波斯和莫卧儿帝国被并称为三大火炮帝国。 马拉塔的步兵与欧洲接轨,普遍装备了火枪。杜兰尼的阿富汗军队也普及了火枪。但是相比之下,阿富汗军队火炮上更胜一筹。同时杜兰尼组织的联军人数更多。

1739年纳迪尔莎攻入莫卧儿帝国的时候,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率领的阿布达利骑兵部队就是先锋。 建立杜兰尼帝国以后,对印度北方熟门熟路的杜兰尼把富庶的印度北方当成提款机,先后4次率军攻入德里洗劫。 1757年杜兰尼再次攻入德里,撤退前指派自己的儿子帖木儿沙(Timur Shah)为莫卧儿摄政王。

图:帖木儿沙(Timur Shah)

1760年,杜兰尼再次率军进入印度北方的旁遮普地区。旁遮普又称五河之地,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和印度的旁遮普邦,是南亚次大陆的粮仓。

图:旁遮普和南亚次大陆地图

图:今日旁遮普生活景象

马拉塔人组织人马迎击。

到了公元1760年的11月,艾哈迈德沙亲率六万多名阿富汗士兵包括其中四万多名骑兵距离德里九十公里的的战略重镇帕尼帕特城(Panipat)发起进攻。 当年莫卧儿帝国的创始人巴布尔就是攻克帕尼帕特以后进入德里。 巴布尔当年攻克帕尼帕特城的战役史称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

图:印度地图上的帕尼帕特

图:帕尼帕特要塞

而马拉塔帝国的统治者拉贾兰姆二世(Rajaram II)则派出了自己的侄子巴奥(Sadashivrao Bhau)。 巴奥的手下士兵的人数和敌军的人数差不多,有许多是民兵,人数虽多,但是缺乏训练。

图:拉贾兰姆二世(Rajaram II, 图左)巴奥(Sadashivrao Bhau,图右)

双方对峙。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马拉塔人和阿富汗人一直在进行小规模的战斗,直到第二年的1月14日,决战才正式爆发。凌晨,马拉塔军的大炮轰击,步骑兵随即开始向阿富汗人发起冲锋。

而杜兰尼王朝的阿富汗士兵在受到攻击后,也抬出了他们的六十门大炮,阿富汗人的火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要远超马拉塔人的火器。

炮声沉寂,双方的骑兵便开始捉对厮杀,面对凶悍的阿富汗骑兵,马拉塔骑兵展现出了彪悍的战斗力,对战中丝毫不落下风,并且击退了阿富汗骑兵的多次冲锋。

眼见马拉塔军战场上开始占据主动,指挥官巴奥误判阿富汗人并没有人们所说的那样强大,脑袋一热,将所有的士兵都调往了战场,想一举歼灭阿富汗军队。 他没有料到的是,杜兰尼还留着一支2万人的精锐骑兵作为战略预备队。

就当巴奥以为胜券在握,杜兰尼突然将预备队投入战场。阿富汗骑兵像旋风一样横扫马拉塔人。 战场形势瞬间逆转。 马拉塔军开始败退,就在此时,一些之前被马拉塔军俘虏的阿富汗士兵杀死了他们的看守,组成小队对败退的马拉塔人发动袭击。

马拉塔人兵败如山倒,指挥官巴奥战死,杜兰尼命令乘胜追击。马拉塔人光战场上就战死3万人,败退路上又损失了2万人。 这场战役史称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战后杜兰尼下令屠城报复,七万多名马拉塔平民罹难。

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对于印度近代历史影响极大。马拉塔人惨败,帝国由盛转衰。为日后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吞并印度全境铺平了道路。 杜兰尼虽然胜利,但马拉塔士兵的英勇顽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班师以后杜兰尼不再染指北印度。

强盛的杜兰尼帝国也与正在扩张的清帝国狭路相逢。 乾隆年间,满清在中亚扩张势力抵达今哈萨克斯坦。杜兰尼准备军事反击。但因为和马拉塔的战争耗尽了帝国的元气,对满清的军事行动不了了之。 杜兰尼派遣特使前往北京,与满清的谈判无果而终。

杜兰尼随时佩戴光之山。没有想到就在他的帝国节节进取的时候,杜兰尼的脸上长起了恶疮。历史记载,这个恶疮久治不愈,以至于杜兰尼只能用一个特殊的脸罩遮掩。 恶疮越涨越大,不仅开始侵蚀杜兰尼的大脑,而且创口上还长出了丑恶的蛆。

病痛把杜兰尼折磨得死去活来。他睡觉和接见臣属的的时候,蛆虫居然从会脸罩里掉落下来。

1772年杜兰尼病逝。一代枭雄死状极惨。杜兰尼帝国也盛极而衰,很快陷入分崩离析。南亚次大陆重新洗牌,光之山面临再度易手。

读者评论